聚會不再少,舒適則靈

聚會不再少,舒適則靈
Photo by Drew Coffman / Unsplash

我想人終究是個群體的動物,我自己雖然是偏宅的人,但有時候在心情不好或是久未社交的情況下,還是會想要跟朋友約個見面,試圖療癒自己的身心靈。

尤其是到了現在的年紀,對於「跟朋友的聚會見一次少一次」這件事特別的有感。

倒也不是說年紀大到即將安享晚年的程度,而是身邊的朋友開始成家立業,加上工作地點、生活圈不盡相同等問題,彼此之間越來越疏遠,有些朋友就算見面也是有點貌合神離的感覺,所以特珍惜那些見面還能聊的起勁的朋友們。

每次的相見且聚且珍惜,不過聚會總是有熱絡也有冷漠,我自己分為以下幾種聚會類型:

  1. 空虛型:有時候自己一個人感到空虛,但跟朋友聚餐、聊天完反而更空虛。在當下的環境中會覺得自己好像不屬於那個團體似的,只在旁邊靜靜地聽,微笑著。人家偶爾丟個問題給你他也只是禮貌性地,這時候你回答什麼對他來說不重要,而是他覺得他有關心你了很重要。
  2. 虛榮型:有些聚會則是幾個人聚在一起時總是在聊找工作、買房等,倒也不是說不能聊這個,而是聊的過程中會不免提到自己的職稱、薪水多少、想著要升遷,或是已經開始在買車、看房。彼此之間「董來董去、總來總去」的互相稱呼著,但無人是董,也無人是總。散會之後,比起前述空虛型又更顯得空虛了。
  3. 開心型:跟有些人相處起來是很開心的,我覺得主要是在這個聚會中大家是平等的,每個人互相分享近況,當然不免俗還是會聊到工作,但除了工作之外,話題多元了許多,諸如感情狀況、往事回憶、最近做了什麼事、即將要做什麼事情。在這個聚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有發言的空間,就算沉默寡言如我也還是能夠插的上話,不會有被孤立的感覺。
  4. 舒適型:最最最極致的聚會我想是那種每次相聚不一定會歡樂喧鬧,而是跟他們身處在同一個空間時尷尬癌不會發作,真正的好朋友在一起無需多言,只需相見。

除了以上幾種我自己的分類之外,我認為比較舒適的聚會人數是介於 3 ~ 6 人,太多人的話有可能會有人被忽略,太少人的話則是話題搭不起來時會顯得尷尬,有一搭沒一搭的聊。

年紀越大越懂得自己喜歡什麼,對我來說社交是一件需要耗費能量的事情,聚會舒適與否真的很重要。

但誠如開頭所說,朋友見一次就少一次了,這邊我也在時不時提醒自己每次見面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不論是哪一種聚會類型,都要以最好的狀態出席,不然寧願不出席。

「既來之,則安之」,為最高指導原則。

Read more

AI 浪潮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AI 浪潮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自己在 2 年前寫過一篇數位廣告的 AI 行銷時代,靠工人智慧幫忙的人工智慧文章,那時候針對了 Meta 和 Google 的 AI 廣告做了一番說明。2 年過去了,廣告系統的介面沒有太多改變,比較明顯的變動是 AI 加強了「增加創意數量」的部分。 Meta 這兩年在 AI 上比較重大的功能是開始利用 AI 去幫你的產品圖生成背景或是創造不同風格的圖片,甚至會用你原本的文案去新增出不同版本的文案。目的是要讓你的廣告有更多的排列組合,減輕廣告主(廣告投手)在生成素材和文案上的負擔,同時也可以讓使用者不要一直滑到一樣的廣告素材,造成廣告創意太快疲乏的問題。 Google 這兩年在 AI 上的更新我感覺比較多是針對 YouTube 這個廣告版位的調整,包含影片的剪輯、比例裁切、長影片變短影片等,而在搜尋廣告和最高成效廣告上沒有太多的變化。或許它在底層系統邏輯有更多的變動,因為現在在客群的部分有更細分成流失客、既有顧客、待開發顧客...等不同分類,等於是可以給系統更多標籤讓他去找到對應的族群。

ForeWhat,記錄你所預測的事情,增進你的思辨能力

ForeWhat,記錄你所預測的事情,增進你的思辨能力

你曾經心裡想過「這次股價應該會漲吧」、「我支持的球隊可以贏得總冠軍」、「選舉的結果跟我想的一樣」嗎? 與其讓這些想法每次發生後就流逝了,不如把它記錄下來、搭配信心指數,事後看看你是否值得相信自己。 ForeWhat 就是為了這件事而生的:幫你記錄你的思考過程,試圖提升對於未來看法的準確性。 為什麼我決定自己做一個預測的服務? 2023 8 月的時候,有用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 App 叫 Foresee,那時候也寫了一篇Foresee:追蹤你的預測,讓觀察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趣文章來介紹這個 App。 我覺得把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並且等時間到後看事情發生與否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也可能是因為工作上的荼毒?因為行銷的工作要一直做出假設,並且設計做法去驗證原本的假設是否可行。這某種層面來說也是一種預測? 因為 Foresee 缺少了一些社群和篩選、排序功能,於是我想說也來試試看做一個自己的預測服務,並取名為 ForeWhat。 ForeWhat 的誕生歷程 2024 年 6 月份找了一個工程師朋友來著手製作這個網站,但跟之前幾次的合作一樣,一開始對方是有熱忱的,但隨著時間的經過或

2025 年 4 月生活雜談

2025 年 4 月生活雜談

今年越來越難靜下心來好好寫文章,我想是身邊太多事情會讓自己分心了,尤其是 2 月中買了 PS5 之後現在晚上的時間大多數拿來打電動放空腦袋,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硬是要坐在電腦桌前讓自己嘗試做一些有生產力的事情。 加上最近自己也沒有用到太多自己覺得真的很驚艷的服務或是 App 想要特別為他撰文介紹給大家,於是乎就都是像現在這樣的隨手記了。以下就來分享一下最近自己生活中比較有感觸的事情。 職場鬼故事 自己雖然算是半脫離的職場(Freelance),但反而聽到了更多了職場鬼故事。讓自己不禁思考現在的工作環境真的這麼糟糕嗎?當然我知道大部分的人講到工作都是分享壞消息居多,但也太一面倒的幾乎都是壞消息了吧! 除了部分的朋友找工作沒那麼順利,有找到工作的新環境也不是太理想。少數聽到新工作很棒的反而是在中國工作的朋友說新公司的整體工作氣氛和環境比之前在台灣的公司還要棒!不過他在中國是待外商、在台灣是待台商。 近期養成的新習慣:吃早餐 最近因為早上要吃過敏藥來抑制自己一直流鼻涕、擤鼻涕的循環,加上自己的體重莫名的越來越輕,想要增重的我就開始嘗試吃早餐。現在的早餐吃的很簡單,買半條吐司和果醬

Minttr,無壓力式的筆記、個人的思想集散地

Minttr,無壓力式的筆記、個人的思想集散地

不確定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時候?就是想要記錄一些事情但又不知道要從何開始寫,或是一打開筆記軟體就覺得寫作很有負擔,所以就懶得開始。但寫字這件事,如果沒有一個起頭的話你的想法就會只留存在你心中了。 而 Minttr 是一款我最近蠻喜歡用來記錄自己的心得和想法的一個筆記工具(目前只有網頁版),他的特色是每個筆記都是一張獨立的卡片,沒有像其他筆記軟體有 backlink、wikilink 或是資料夾等功能,Minttr 就是單純的將卡片分成 4 種不同的類型:文字、圖片、連結和畫布。 我個人使用最多的是文字這個卡片類型。 在文字卡片的模式下,你只能使用純文字,無法插入圖片,只有支援一些簡單的文字格式例如粗體、斜體、清單等。這樣的功能雖然有其侷限,但也因為功能相對單純,所以我將 Minttr 定位成用來記錄我一些碎片化的想法、心得。而這些記錄下來的內容是我日後不一定會拿來回顧,就只是單純地記錄我當下的心情,把這個地方當成一個集散地而已。 Minttr 在文字卡片模式中有一個我用起來非常愛的功能,他可以針對你的文字內容進行反思。他的這個反思功能所講出來的話或許對有些人來講會覺得有些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