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視覺化:用 Google Data Studio 和 Google 試算表打造你的股票資產控管表

資料視覺化:用 Google Data Studio 和 Google 試算表打造你的股票資產控管表
Photo by Luke Chesser / Unsplash

幫助了解自己的投資狀況

我在股市中投資了約莫四年才想說要來認真看一下自己在股市中的交易紀錄,看看自己這幾年在股市打滾中到底是賺錢還是虧錢(仔細想想自己之前都沒在認真記真的很誇張)。

費了好一番功夫才把過往的記錄整理在 Excel 內,對於想要一眼看出總損益還是會有一些難度,於是就想到了 Google 提供的免費報表製作工具「Google Data Studio」,可以幫助自己把報表做視覺化。

在產出報表之後對於自己投資狀況和資產配置一目瞭然,雖然投資的結果差強人意,但這就是之前沒有好好紀錄的下場,俗話說的好「沒有好好理財,財就不會理你」。

相信會看這篇文章的人應該就是有想要好好理財的人,接著就讓我來分享我自己做的「資產控管表」吧!

以下的資料是以美股做介紹(最近剛開始入手美股),台股也適用於 Google Finance 函數,但是台股僅限於「上市」的股票,如果為「上櫃或興櫃」則不適用。

資產控管表製作

資產控管表 – Google Data Studio

首先,在做這張資產控管表的時候你要先想自己有哪些原始數據可以利用,也要想一下自己希望在這這張資產控管表表中可以看到哪些資訊。

在原始數據的部分我手上有的就是股票的交易紀錄,再加上 Google 試算表中的 Google Finance 函數就可以直接得到股票的現價、前一天的收盤價和日變化…等等。

視覺化報表中我自己是希望可以一眼看出自己的資產配置狀況、損益。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 Google 試算表中需要的原始資料有什麼。

第一步:準備報表的靈魂,填補Google 試算表

在原始資料中主要分為三張必要的工作表,分別是「Transactions(交易紀錄)、Postions(資產部位狀況)、股票詳細資訊」,「SP500、NASDAQ(大盤指數狀況)」這兩張工作表可以視自己的需求加入或改變標的。

「Transactions」工作表中,紀錄了「入金、出金、股利發放、買進和賣出」這幾個重要的資訊,這部分需要手動更新。

Transactions 交易紀錄

「股票詳細資訊」工作表中,我自己是拿來紀錄每個股票代號對應的公司名稱和產業別,方便自己知道自己在各行業投入的資產比例,這部分也需要手動新增。

股票詳細資訊

「Positions」工作表中,則是清楚的讓你知道每支股票的平均成本(Unit Cost)、損益(Capital Gain)、股利(Total Divide)…等資訊,這部份會自動抓取「交易紀錄」工作表和「股票詳細資訊」工作表的資料。

Postions 資產部位狀況

「SP500和NASDAQ」這兩張工作表則是很單純的拿來紀錄近30天大盤指數的變化,來看現在大盤是在盤整、緩跌還是成長。

有了 Google 試算表的原始資料後,接著就可以著手來設計視覺化報表了!

第二步:建立視覺化報表,設計 Google Data Studio

報表的配色是參考美國現在很夯的券商軟體 Robinhood ,比較符合現在年輕人的潮流,再加入自己會在意的資訊,把資料做成一目瞭然的報表。

報表呈現的部分,最上面的區塊為資產整體狀況,包含投入的總金額(出金、入金)、資產總值(股票市值+現金)、日損益。

資產總值

再來是大盤的表現和自己績效的表現,大盤的表現可以視你想要看哪一個大盤的變化來更改 Google 試算表的原始資料,績效表現的部分紀錄了目前的未實現損益、總損益、報酬率和殖利率資訊,可以清楚看到自己投資以來的總報酬狀況。

大盤狀況、績效表現

第三個區塊是目前的持股狀況,包含投資在各行業的市值佔比以及個股的市值佔比,讓自己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可以參考自己是不是有太重押在一隻股票上,評估自己有沒有做好分散風險的動作。

資產配置狀況

最後表尾是股利的發放紀錄和自己的交易紀錄,這邊就是單純地列出你在單隻股票總共領到了多少股利以及你每個月總共領了多少股利和近期交易的狀況。

其他紀錄

第三步:現在就來製作你自己的報表

  1. 首先把 投資組合紀錄範本 這個 Google 試算表建立成副本,並把自己歷來的股票交易紀錄包含出、入金紀錄到「Transcations」這個 工作表裡面,並把你所有買賣的股票的資訊紀錄在「股票詳細資訊」。
  2. 再來就是把股票資產管理範本 這個報表建立副本,並且需要重新連結資源,如果你想完全跟我一樣的話就有4張工作表會需要連結。
建立副本要連結 Google Sheet 資料來源

3. 當啷~完成上面的兩個步驟你的報表就完成了!

最難的是 Google 試算表裡的原始資料部分,裡面的資訊都要是正確的你的報表才有價值。

結語

你可以開始自己去發掘視覺化報表的樂趣,想想自己還想知道哪些資料,並把它放進這張報表中。

如果你對報表有什麼想法或是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在下方留言跟我分享或討論,預祝大家都可以打到自己的投資目標!

延伸閱讀

Firstrade 海外券商,初入美股的交易心得

參考資料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註冊訂閱我的電子報,也可以小額贊助;有任何問題的話也歡迎在留言處留言與我一起討論,謝謝。

Read more

Wealthfolio,基本但非常夠用的桌面版股票資產追蹤軟體

Wealthfolio,基本但非常夠用的桌面版股票資產追蹤軟體

今年過年的時候接觸到了 Wealthfolio 這套開源的股票資產追蹤的軟體,那時候看他網站的介紹,頓時被他精美的圖表給吸引。但當初在匯入我過往的交易紀錄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他出現了一些錯誤但介面沒有很好的說明錯誤的原因,導致一些功能例如「Performance(績效追蹤)」的圖表因為我的歷史交易明細有問題但我找不出 bug 幾乎等於廢掉。 但在 2025/5/19 的時候作者發佈了大更新從 1.0 版本提升到 1.1 版本,新增了許多功能之外,對我來講最棒的是 log 和 error message 變得明確,它讓我知道我匯入的檔案造成了 app 的什麼問題,例如他會跟我說股票的股數有負數產生,我就可以回頭查原始檔案和原始交易紀錄在哪裡有誤,也的確發現了之前自己記錄的交易紀錄有一些小問題可以逐步修復。我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修復了我台股從 2014 年、美股從 2020 年開始的逐筆歷史,當看到終於在 Wealthfolio 正常運作的時候真的是非常感動,也趕緊進行備份,避免之後又要再重來一次。 🚀 Wealthfolio v1.

iOS 26 更新微心得,介面改變有感、功能提升有限

iOS 26 更新微心得,介面改變有感、功能提升有限

警語:iOS 26 現在還在 Beta 階段,很有可能隨時會有重大 Bug 出現,一定要先行備份再升級或是拿備用機來嘗鮮即可。 由於去年換了 iPhone 16,原本猶豫要不要更新 Developer Beta 版本,因為怕過熱或當機會很傷電池健康度,但就在我找了 WWDC 2025 的發表會影片來看之後,看到 Liquid Glass 這個美美的 UI 還是忍不住搶先更新嘗試了,而且這次竟然進化成從 Developer Beta 1 就開始更新了! 跟 iOS 18 比起來,在使用的操作上會有些微的 Lag(畢竟 UI 改成更耗效能的 liquid glass)以及手機更容易發燙一些(最近天氣熱更加重這個體感?),但是在我常用的 App 中沒有遇到什麼太嚴重的 Bug,

AI 浪潮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AI 浪潮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自己在 2 年前寫過一篇數位廣告的 AI 行銷時代,靠工人智慧幫忙的人工智慧文章,那時候針對了 Meta 和 Google 的 AI 廣告做了一番說明。2 年過去了,廣告系統的介面沒有太多改變,比較明顯的變動是 AI 加強了「增加創意數量」的部分。 Meta 這兩年在 AI 上比較重大的功能是開始利用 AI 去幫你的產品圖生成背景或是創造不同風格的圖片,甚至會用你原本的文案去新增出不同版本的文案。目的是要讓你的廣告有更多的排列組合,減輕廣告主(廣告投手)在生成素材和文案上的負擔,同時也可以讓使用者不要一直滑到一樣的廣告素材,造成廣告創意太快疲乏的問題。 Google 這兩年在 AI 上的更新我感覺比較多是針對 YouTube 這個廣告版位的調整,包含影片的剪輯、比例裁切、長影片變短影片等,而在搜尋廣告和最高成效廣告上沒有太多的變化。或許它在底層系統邏輯有更多的變動,因為現在在客群的部分有更細分成流失客、既有顧客、待開發顧客...等不同分類,等於是可以給系統更多標籤讓他去找到對應的族群。

ForeWhat,記錄你所預測的事情,增進你的思辨能力

ForeWhat,記錄你所預測的事情,增進你的思辨能力

你曾經心裡想過「這次股價應該會漲吧」、「我支持的球隊可以贏得總冠軍」、「選舉的結果跟我想的一樣」嗎? 與其讓這些想法每次發生後就流逝了,不如把它記錄下來、搭配信心指數,事後看看你是否值得相信自己。 ForeWhat 就是為了這件事而生的:幫你記錄你的思考過程,試圖提升對於未來看法的準確性。 為什麼我決定自己做一個預測的服務? 2023 8 月的時候,有用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 App 叫 Foresee,那時候也寫了一篇Foresee:追蹤你的預測,讓觀察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趣文章來介紹這個 App。 我覺得把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並且等時間到後看事情發生與否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也可能是因為工作上的荼毒?因為行銷的工作要一直做出假設,並且設計做法去驗證原本的假設是否可行。這某種層面來說也是一種預測? 因為 Foresee 缺少了一些社群和篩選、排序功能,於是我想說也來試試看做一個自己的預測服務,並取名為 ForeWhat。 ForeWhat 的誕生歷程 2024 年 6 月份找了一個工程師朋友來著手製作這個網站,但跟之前幾次的合作一樣,一開始對方是有熱忱的,但隨著時間的經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