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A Film Camera,一捲底片 24 張,讓拍照的步調放慢

Not A Film Camera,一捲底片 24 張,讓拍照的步調放慢
使用 Not A Film Camera 拍攝,此張為 DISPOSABLE 這捲底片的效果。

(本文中所提及的 App 已下架)

數位相機當道的時代,隨拍即得已經是大家所習慣的常態,「拍照 = 記錄」的本質不變,但太容易取得照片反而讓拍照少了那麼一點樂趣。

不過我也不太習慣用底片相機,主要是拍照的成本高,會讓我在快門按下去前有一點猶豫,反而會錯過了自己想要捕捉的瞬間。

而 Not A Film Camera 這款 iOS 的拍照 App 在數位相機和底片相機的模式間取得了一個良好的平衡。他有數位相機的方便性,也有底片相機的耐人尋味性。

仿底片相機的拍照體驗

Not A Film Camera 內建 10 種底片風格的相機膠卷,我自己很喜歡的是他將底片的特性融合在數位相機中,例如當我在 App 中選完了其中一捲底片,我只能拍攝 24 張,拍完這 24 張後就必須要到到 App 內的「暗房(Darkroom)」功能裡面「沖洗(Develop)」照片,將原本看起來模糊的照片洗出成套用完底片濾鏡的模樣。

這個過程對我來講是一個蠻獨特的體驗,我沒辦法馬上知道我當下拍的好不好。照片有沒有失焦?光線美不美?這些都要等沖洗後才知道。

某種程度上 Not A Film Camera 讓我重拾了對拍照的樂趣,看到覺得有趣的畫面都想隨手拍,不急著觀看成果,只期待把 24 張相片拍完,然後沖洗出成品。

使用者介面
使用者介面

數位化的任性

任何事情數位化都相較以往更有彈性,以拍照來說,你可以很方便的選擇焦段(13mm, 24mm, 50mm, 52mm)、 EV 值和要不要開閃光燈;如果你對於照片「沖洗」出來的結果不滿意,可以選擇「重洗」。不論是更換開發者內建的底片濾鏡,或是自己客製化濾鏡都可以。

開發者也很貼心的有自動保存原始照片的設定,讓同一張照片可以保留兩種版本,在紀錄上會更有價值。

還有就是你的快門按下去的瞬間不會有太多「費用」產生,當然這有好有壞,好處是想記錄什麼就拍、壞處也是想記錄什麼就拍。

使用心得

濾鏡色調參考
濾鏡色調參考

Not A Film Camera 真的是一款很有質感的照相軟體,而且作者 trevor 本人是名攝影師,看的出他在濾鏡的調色上很用心。另外他在 App 的更新上十分勤勞,近期幾乎每 1 ~ 2 天就有一些小調整,版本號 1 個多月內從 4.0 推升到 4.8.4。

但我必須要說我實在搞不懂作者的定價策略是什麼,他在一個月內將終身購買的價格從 $150 調漲到 $690(歷經 $290、$320、$390 和 $490),現在又變成 $120 元直接買斷,他做的這些調整我認為都是在將原本有可能轉換的用戶給往外推,或許這跟他想要快速成長有關(作者有分享他在投遞廣告)。

我自己是在終身價格 $390 的時候入手,我原本真的非常猶豫,因為他在短時間內靠著人氣調漲價格的行為讓我十分感冒(就像作者說的他被一些用戶罵他很貪婪),但因為這款 App 實在太香了,所以最後還是乖乖的掏出自己的魔法小卡。

現在會讓我反推的點就真的是作者對於透過 App 盈利這件事情執著到讓人很不舒服,以及他現在感覺對於 Not A Film Camera 的熱忱沒有以往那麼多,未來不知道還會不會持續更新。

不過以現在的 App 內容來講,$120 是個很不錯的入手點,你還願意使用的話,可以到 App Store 購買。

Read more

Wealthfolio,基本但非常夠用的桌面版股票資產追蹤軟體

Wealthfolio,基本但非常夠用的桌面版股票資產追蹤軟體

今年過年的時候接觸到了 Wealthfolio 這套開源的股票資產追蹤的軟體,那時候看他網站的介紹,頓時被他精美的圖表給吸引。但當初在匯入我過往的交易紀錄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他出現了一些錯誤但介面沒有很好的說明錯誤的原因,導致一些功能例如「Performance(績效追蹤)」的圖表因為我的歷史交易明細有問題但我找不出 bug 幾乎等於廢掉。 但在 2025/5/19 的時候作者發佈了大更新從 1.0 版本提升到 1.1 版本,新增了許多功能之外,對我來講最棒的是 log 和 error message 變得明確,它讓我知道我匯入的檔案造成了 app 的什麼問題,例如他會跟我說股票的股數有負數產生,我就可以回頭查原始檔案和原始交易紀錄在哪裡有誤,也的確發現了之前自己記錄的交易紀錄有一些小問題可以逐步修復。我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修復了我台股從 2014 年、美股從 2020 年開始的逐筆歷史,當看到終於在 Wealthfolio 正常運作的時候真的是非常感動,也趕緊進行備份,避免之後又要再重來一次。 🚀 Wealthfolio v1.

iOS 26 更新微心得,介面改變有感、功能提升有限

iOS 26 更新微心得,介面改變有感、功能提升有限

警語:iOS 26 現在還在 Beta 階段,很有可能隨時會有重大 Bug 出現,一定要先行備份再升級或是拿備用機來嘗鮮即可。 由於去年換了 iPhone 16,原本猶豫要不要更新 Developer Beta 版本,因為怕過熱或當機會很傷電池健康度,但就在我找了 WWDC 2025 的發表會影片來看之後,看到 Liquid Glass 這個美美的 UI 還是忍不住搶先更新嘗試了,而且這次竟然進化成從 Developer Beta 1 就開始更新了! 跟 iOS 18 比起來,在使用的操作上會有些微的 Lag(畢竟 UI 改成更耗效能的 liquid glass)以及手機更容易發燙一些(最近天氣熱更加重這個體感?),但是在我常用的 App 中沒有遇到什麼太嚴重的 Bug,

AI 浪潮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AI 浪潮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自己在 2 年前寫過一篇數位廣告的 AI 行銷時代,靠工人智慧幫忙的人工智慧文章,那時候針對了 Meta 和 Google 的 AI 廣告做了一番說明。2 年過去了,廣告系統的介面沒有太多改變,比較明顯的變動是 AI 加強了「增加創意數量」的部分。 Meta 這兩年在 AI 上比較重大的功能是開始利用 AI 去幫你的產品圖生成背景或是創造不同風格的圖片,甚至會用你原本的文案去新增出不同版本的文案。目的是要讓你的廣告有更多的排列組合,減輕廣告主(廣告投手)在生成素材和文案上的負擔,同時也可以讓使用者不要一直滑到一樣的廣告素材,造成廣告創意太快疲乏的問題。 Google 這兩年在 AI 上的更新我感覺比較多是針對 YouTube 這個廣告版位的調整,包含影片的剪輯、比例裁切、長影片變短影片等,而在搜尋廣告和最高成效廣告上沒有太多的變化。或許它在底層系統邏輯有更多的變動,因為現在在客群的部分有更細分成流失客、既有顧客、待開發顧客...等不同分類,等於是可以給系統更多標籤讓他去找到對應的族群。

ForeWhat,記錄你所預測的事情,增進你的思辨能力

ForeWhat,記錄你所預測的事情,增進你的思辨能力

你曾經心裡想過「這次股價應該會漲吧」、「我支持的球隊可以贏得總冠軍」、「選舉的結果跟我想的一樣」嗎? 與其讓這些想法每次發生後就流逝了,不如把它記錄下來、搭配信心指數,事後看看你是否值得相信自己。 ForeWhat 就是為了這件事而生的:幫你記錄你的思考過程,試圖提升對於未來看法的準確性。 為什麼我決定自己做一個預測的服務? 2023 8 月的時候,有用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 App 叫 Foresee,那時候也寫了一篇Foresee:追蹤你的預測,讓觀察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趣文章來介紹這個 App。 我覺得把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並且等時間到後看事情發生與否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也可能是因為工作上的荼毒?因為行銷的工作要一直做出假設,並且設計做法去驗證原本的假設是否可行。這某種層面來說也是一種預測? 因為 Foresee 缺少了一些社群和篩選、排序功能,於是我想說也來試試看做一個自己的預測服務,並取名為 ForeWhat。 ForeWhat 的誕生歷程 2024 年 6 月份找了一個工程師朋友來著手製作這個網站,但跟之前幾次的合作一樣,一開始對方是有熱忱的,但隨著時間的經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