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6 心得,iPhone 11 Pro 使用者的升級體驗

iPhone 16 心得,iPhone 11 Pro 使用者的升級體驗

不得不說 Apple 的產品真的很耐用,我的 iPhone 11 Pro 用了將近 5 年硬體還是頭好壯壯,而且軟體還能升級到最新的 iOS 18。只是因為當初我是買 64gb 的容量,就算買了 400g 的 iCloud,都還是對這一年多來開始入坑玩手遊的我來說感到深刻的不夠用。尤其是現在手遊的容量一款比一款還大,於是就一直在考慮想要換手機這件事。

直到 Apple Intelligence 在 iOS 18.1 現身,,需要 iPhone 15 Pro 以後的機型才能用。看到 Twitter(X) 上大家都在討論 Apple Intellgience 的相關訊息,身為一個科技宅的我,怎麼能放任自己無法享受到最新的軟體服務呢?(之前的 Apple Watch 也是因為一直無法升級 OS 所以想說可以換了)

於是受困於容量不足,加上想要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的我,就決定還是捏下去換 iPhone 16 系列了。

iPhone 16 以及 iPhoen 16 Pro 的選擇

這次的我沒有選擇上 Pro,除了價格考量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當然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我是一定直上 Pro 的。

  • 螢幕: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我的 iPhone 11 Pro 更新率是 60hz,沒有被 120hz 的螢幕養壞,所以對於這點比較無感。(但是滑別人的 120hz 螢幕的時候還是可以感受到很明顯的差異)
  • 相機:我已經有一台 GR3x 了,iPhone 的攜帶性是完勝沒錯,但畫質和色調還是比不上我的 GR3x,加上進步的是在廣角鏡和多一顆望遠鏡,如果都是用主鏡的話是沒差的。
  • USB-C:因為我接線傳輸檔案的應用場景不多,像我上次用到接線這個功能是因為 iPhone 11 Pro 的容量不夠,只好用插線的方式更新 iOS。加上我的照片都直接 iCloud 同步,所以 USB 2 和 USB 3 對我來講也比較沒差。

然後其他我在意的功能例如「動作按鈕」、「相機控制」這些在 16 以及 16 Pro 間是無差異的。(我原本 iPhone 15 系列就想換,但因為 iPhone 15 竟然沒有下放動作按鈕所以我就當了等等黨, 16 被我等到了吧!)

不過這次在購買之後,還是發現一般版和 Pro 版有一些其他差異。

例如有一些軟體的功能是自己不能用的有點扼腕,例如 Kino 這個錄影軟體的有一些濾鏡需要 ProRes(iPhone 13 Pro 以後的機型才支援)才能使用。以及我在找手機殼的時候,Pro 系列的手機殼選擇比一般版要來得多許多。

一個月使用心得

用了 iPhone 16 一個多月,真的是非常感謝自己腦袋突然開竅,做了換手機的這個決定。不能說換了之後考試都考 100 分,但是在日常的使用體驗上大大的提升,光開 App 的速度每天就可以讓我省個數十秒吧XD

以下列幾點是升級最有感的部分

  • 續航力超強,體感比 iPhone 11 Pro 好 1.5 倍以上,就算我有在玩遊戲,一天也只要充一次電就好。
  • 軟體開啟順暢許多,尤其在相機、支付工具、1Password 等幾乎秒開,玩遊戲也不再閃退(感謝 8g ram),減少等待的焦躁感。
  • 戴口罩可以直接解鎖 Face ID,出門要看手機或是支付的時候不用再刻意拉下口罩了。
  • 螢幕比 iPhone 11 Pro 大了 0.3 吋,看漫畫的時候終於可以用直式方式翻頁,不然之前直式翻頁我都會嫌字太小,會需要縮放。

相機控制按鈕好用嗎?

其他大家比較關心的應該是相機控制按鈕到底好不好用?我覺得可以用這個按鈕直接開啟相機,快速的捕捉我想要的畫面是非常讚的體驗!

但是如果要用它來微調焦距、曝光度......等,就真的只是一個儀式感而已,還是直接點螢幕來做對應的調整比較方便。更何況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講也不會去細部調整那些設定,幾乎都是「開啟相機 -> 對焦 -> 拍照」,頂多會調一下「EV 值」而已。

不過硬體有了,就看之後軟體怎麼支援了。希望不要跟 MacBook 的 Touch Bar 一樣被開發者們放生,我覺得 Touch Bar 是個很讚的發明,尤其在調螢幕亮度、音量的時候用觸控的變更的方式會有一種很爽的感覺!用按鍵調整反而少了一些 feel。

Apple Intelligence 可以幹嘛?

現在 Apple Intelligence 我只有用到內建相片的去除雜物功能,其餘像改寫文字、總結通知、總結郵件內容......等對我來講還用不太到,畢竟我 90% 以上的溝通語言還是中文,而現在它只支援英文。可能真的要等到明年才有辦法體會到它的厲害了。

有關 Apple Intelligence 唯一比較開心的是 SIRI 的動畫變得比較潮了而已,不過我也不會呼叫他就是......

保護殼的選擇,挖孔還是相機鍵?

在殼的選擇上,我一開始很猶豫到底要選挖洞殼還是有相機鍵的殼,後來爬了一些文章有說到,有相機鍵的殼有可能會刮傷相機控制按鍵,加上我要買的 Spigen 這個品牌他有相機鍵的殼(Ultra Hybrid T )現在只有出 iPhone 16 Pro 和 Pro Max 的版本。

我最後是買了 Spigen 的透明 MagSafe 挖洞殼(Ultra Hybrid Mag),用起來對於挖洞的部分還蠻滿意的,因為它比較容易讓你知道手機的相機控制按鍵在哪邊,而且我覺得 Spigen 這款不太影響你操作相機控制的按鍵的手感。

但 Spigen 這款透明殼還是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點

  1. 容易沾油和手垢,所以需要比較勤勞的做清潔,不然握起來會覺得髒髒的。跟我之前的橡膠殼完全不一樣,橡膠殼的髒比較不會讓你感覺到。
  2. 背面鏡頭之外的其他三個角落不夠高,如果手機放在桌子上做使用(按壓)的話,會變成翹翹板。

撇除這兩點之外,他的殼十分的緊(保護的很好),然後對於第一次體驗到 MegSafe 的我來說這個硬體功能實在是太方便了,我有一顆 Belkin 的 MegSafe 行動電源,直接吸上去充電就好,連線都不用了!

結論:Just do it!

這次從 iPhone 11 Pro 升級到 iPhone 16 真的是一次有感的大躍進,不論在電量、軟體的流暢度還是硬體的改變,都讓我不斷地讚嘆當初自己的決定。

如果你還是 iPhone 11 Pro 以前的機型,就換吧!不會後悔的!

而我的 iPhone 11 Pro 到 Apple 直營店做了回收,用了 5 年多還能換 $4500 的 Apple Store 禮品卡回來,我覺得也算蠻超值的了。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想要購入 Mac Mini 2024,剛好可以把這個禮品卡拿來折抵使用啦!

如果你想知道我的 iPhone 裡面裝了什麼必備的軟體可以參考 My Setup 清單

幾張花絮

iPhone 16 的鏡頭變好大一顆,兩顆加起來比 iPhone 11 Pro 的三顆還要大

iPhone 16 的鏡頭變好大一顆,兩顆加起來比 iPhone 11 Pro 的三顆還要大

iPhone 疊疊樂,iPhone 16 螢幕比我的 iPhone 11 Pro 大了 0.3 吋。

iPhone 疊疊樂,iPhone 16 螢幕比我的 iPhone 11 Pro 大了 0.3 吋。

Spigen 包裝的有趣設計,開啟蠻方便的不會把開封口那邊撕爛。

Spigen 包裝的有趣設計,開啟蠻方便的不會把開封口那邊撕爛。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註冊訂閱我的電子報,也可以小額贊助;有任何問題的話也歡迎在留言處留言與我一起討論,謝謝。

Read more

2025 年 4 月生活雜談

2025 年 4 月生活雜談

今年越來越難靜下心來好好寫文章,我想是身邊太多事情會讓自己分心了,尤其是 2 月中買了 PS5 之後現在晚上的時間大多數拿來打電動放空腦袋,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硬是要坐在電腦桌前讓自己嘗試做一些有生產力的事情。 加上最近自己也沒有用到太多自己覺得真的很驚艷的服務或是 App 想要特別為他撰文介紹給大家,於是乎就都是像現在這樣的隨手記了。以下就來分享一下最近自己生活中比較有感觸的事情。 職場鬼故事 自己雖然算是半脫離的職場(Freelance),但反而聽到了更多了職場鬼故事。讓自己不禁思考現在的工作環境真的這麼糟糕嗎?當然我知道大部分的人講到工作都是分享壞消息居多,但也太一面倒的幾乎都是壞消息了吧! 除了部分的朋友找工作沒那麼順利,有找到工作的新環境也不是太理想。少數聽到新工作很棒的反而是在中國工作的朋友說新公司的整體工作氣氛和環境比之前在台灣的公司還要棒!不過他在中國是待外商、在台灣是待台商。 近期養成的新習慣:吃早餐 最近因為早上要吃過敏藥來抑制自己一直流鼻涕、擤鼻涕的循環,加上自己的體重莫名的越來越輕,想要增重的我就開始嘗試吃早餐。現在的早餐吃的很簡單,買半條吐司和果醬

Minttr,無壓力式的筆記、個人的思想集散地

Minttr,無壓力式的筆記、個人的思想集散地

不確定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時候?就是想要記錄一些事情但又不知道要從何開始寫,或是一打開筆記軟體就覺得寫作很有負擔,所以就懶得開始。但寫字這件事,如果沒有一個起頭的話你的想法就會只留存在你心中了。 而 Minttr 是一款我最近蠻喜歡用來記錄自己的心得和想法的一個筆記工具(目前只有網頁版),他的特色是每個筆記都是一張獨立的卡片,沒有像其他筆記軟體有 backlink、wikilink 或是資料夾等功能,Minttr 就是單純的將卡片分成 4 種不同的類型:文字、圖片、連結和畫布。 我個人使用最多的是文字這個卡片類型。 在文字卡片的模式下,你只能使用純文字,無法插入圖片,只有支援一些簡單的文字格式例如粗體、斜體、清單等。這樣的功能雖然有其侷限,但也因為功能相對單純,所以我將 Minttr 定位成用來記錄我一些碎片化的想法、心得。而這些記錄下來的內容是我日後不一定會拿來回顧,就只是單純地記錄我當下的心情,把這個地方當成一個集散地而已。 Minttr 在文字卡片模式中有一個我用起來非常愛的功能,他可以針對你的文字內容進行反思。他的這個反思功能所講出來的話或許對有些人來講會覺得有些太

對於「花錢」這個價值觀的一點轉變

對於「花錢」這個價值觀的一點轉變

今年 1 月份的時候,我在 Twitter 上看到我很欣賞的一個人 PJ WU 說他付費支持了一個獨立開發者的軟體 Minttr,它的介紹頁就只有一個首頁,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軟體會讓 PJ 如此支持,便在還沒很了解這個軟體到底是幹嘛的狀況下,在看到這則推文的 10 分鐘內就付了 US$49 的錢當早期支持者,直到付完錢登入使用後才發現 Minttr 的功能和細節跟自己預期的有一點落差,不過因為開發者說他在發布正式版後的 90 天內想退費都可以,所以這件事就這麼擱著了,偶爾會剪貼一些東西上去。 而也是在登入後有一點失望的同時讓我突然意識到,我自己竟然可以這麼爽快地把 US$49 刷下去。而且前幾天我才捐款給花蓮門諾,那時候我原本想說捐個 NT$1,000 好了,但猶豫了一下後只改成捐 $600。我突然對於我花錢在軟體上跟捐款的豪爽度差異這麼多感到有點慚愧。 於是乎我跟自己立下了一個約定:「每付費買一個軟體,就捐該軟體售價的一半費用給公益團體」。我會先在 2025 年先試行看看自己對於這樣的感覺如何。 而且仔細想想,

2024 年的日常和工作軟體清單

2024 年的日常和工作軟體清單

* 待辦事項:Things 3,原本嘗試使用 Linear 這個專案管理工具,但因為現在沒有協作的對象,所以還回歸專注把「待辦事項」這個事情做好的 Things。 * 郵件:Apple Mail,原本有嘗試 Spark、Canary 等,但還是回歸內建的比較輕量。 * 筆記軟體 * Bear:日常紀錄、部落格文章和不需要分享的工作筆記,在 iOS 和 Mac 間快速的同步以及流暢的使用是其他軟體少有的。 * Craft:需要分享給其他人的筆記,大多數為工作用。 * 行事曆:Apple Calendar 搭配 Fantastical 使用。Fantastical 的自然語言輸入功能真的很方便,可惜要付年費。 * 音樂:Spotify,我很喜歡他的 start jam 的功能,當跟別人一起出遊的時候大家都可以放自己喜歡的歌。 * 專注:Endel,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