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 - 2022.04 行銷人生,於新創電商工作心得

從 2014 年畢業,當兵 1 年、工作 6 年後,我在 2021 年 4 月進入了人生第一份「新創」。不過雖然說是新創,其實是一個老事業體中的新創部門,雖然有著資金支柱的好處,但壞處也是公司策略會被負責出資的大老闆給左右,我想就跟新創事業的策略很可能會被創投左右一樣?

疫情爆發下,業績增長過速的隱憂及改善

我待的電商平台成立於 2020 年年末,因為台灣綜合型電商環境已經很成熟了,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方向是想要透過生鮮食品這個品類切入市場,再去拓展其他品類線的產品。但是 2021 年 5 月份 COVID 在台灣日趨嚴重,政府於 5 月 15 日宣布升級 3 級警戒,讓 5 月的平台業績相較前月翻了 2.6 倍,顧客人數更是翻了 5.1 倍,更是在 6 月份還持續增長。

我們根本沒想到業績和顧客數會增長的如此飛快,加上當時的物流服務商一度卡住、我們配合的廠商接單不及,也因此讓我們的一人客服兼營運倉儲疲於奔命地在應付各種客戶和廠商出貨的狀況,我自己在社群上幫忙回覆各種私訊和文章留言已經覺得心情很承受不了,真的很佩服他要直接面對到客人。

因為客訴量的爆增,部門主管開始重視到客服這塊,先是在 6、7月的時候引進了外包客服幫忙接線,並且於 8 月的時候找來客服主管,擴編客服單位;並且為了出貨的順暢,也於 11 月將營運倉儲拆成另一個單位,並且找專責的人進來,而不是將責任掛在客服身上。

當然在部份電商很核心的體驗我們還是沒辦法做到很好,包括因為我們是採取轉單模式,但是我們現在的網站系統很容易讓消費者誤會我們是倉庫直出模式,導致消費者往往在下單後才發現不同供應商會分次送包裹這件事。如果只買一樣東西的人還好,如果一次買多樣東西的人就會覺得體驗稍差。

但眾多上述的改變,還是有讓消費者從結帳到收到貨的這段體驗有稍微變的好一些,較有感的改變是消費者直接在粉絲專頁私訊中的抱怨和文章下的抱怨留言變少了,一來是他們找到了管道詢問(外包的電話客服以及網站的客服訊息),二來是我們出貨真的有變得比較順暢。不過這也是我自己的猜測,較實際可能還是要做消費者問券調查才知道。

而我們的網站因為業績在去年 5、6 月份突然的成長,讓大老闆的眼睛為之一亮,也對我們平台寄與厚望,要求我們的業績能夠持續增長,於是我們從原本的生鮮食品服務,到現在基本上你想得到的商品和品類皆有在販售,商品數從 2 千多個成長到現今的 3 萬多個。部門的人數也從一開始的 10 多個人,成長到現在約 40 多個人,組織架構日益完整。

近一年來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對平台的幫助

至於我自己的工作,數位廣告投放,從我 4 月份任職以來,共花費了千萬的廣告預算,廣告報酬率雖稱不上漂亮,但比起我剛來的時候報酬率也成長了 137%。

一開始我剛來時數位廣告只有投遞 Facebook、Google 關鍵字、Yahoo 原生。在我的規劃下多了 Facebook DPA、Google 聯播網、Google 購物廣告、Yahoo 關鍵字、LINE LAP 等更多元的廣告類型,並改善原本既有的 Facebook 廣告、Google 關鍵字廣告架構,讓廣告費得以放大數將近 10 倍且 ROAS 還能成長 137%,說真的還蠻有成就感的。

除了數位廣告外,在導購媒體的部分自己也引進了比價網站服務 Biggo、Feebee 以及 Findprice,讓我們網站上的產品在現今較熱門的比價渠道上都能夠被收錄,而這一部分每月也穩定的為我們平台貢獻了不少業績。

自己也幫網站加入了多個監測工具如 Google Search Console,得以了解網站的 SEO 狀況以及排名;加入了 Microsoft 的 Clarity ,得以了解網站的熱點圖和消費者在網站逛的軌跡;使用 Google Data Studio 建立媒體報表,方便監控每日各個渠道媒體的狀況,以及便於拉出數值的同期比較,找出異常的廣告活動並去調整。

初次到新創事業體的我,還蠻感謝主管賦予給我的自由,讓我得以自由分配預算去做我認為對網站最好的選擇,我也因此接觸了更多在以往的公司接觸不到的媒體工具。

過去一年來自己幫自家電商平台做了諸如渠道拓展、基本監測工具建置的工作,期望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年,可以找到方法降低 iOS 14.5 隱私更新和 Cookieless 時代對成效型廣告的影響,持續將數位廣告和導購媒體的廣告投資報酬率優化得更好,才有辦法持續跟上全站的業績成長。

Read more

頭城火車站前攤位

宜蘭頭城,輕遊牧 2024.08.07 - 2024.08.09

前陣子聽到友人分享他的薪水,這個薪水是我就算在職場上班也有點望塵莫及的程度,就開始胡思亂想「自己現在到底在幹嘛?」我現在過著離開職場的生活,原本在職場的收入就沒有他好了,結果現在的收入更是職場收入的 1/4 不到,還少了颱風假或有薪的國定假日等假可以放,讓我覺得心裡好不踏實。 現在嘗試過著自由工作者生活的我,雖然時間很自由,但最可怕的也是這個時間很自由,你必須要很清楚自己接下來幾個小時要做什麼,不然一整天可能就瞎忙過去,甚至好幾天都在過類似的生活而不自知,等到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有點裹足不前。 而且我現在最不適應的一點是「感到孤獨」,原來少了同事可以分享工作上的事情是這麼的可怕。沒有人可以討論的話就只能自己悶在心裡想,沒有人可以討論的話你也會不知道自己想事情是對是錯。 為了讓自己的步調緩一緩,不要一直想東想西,於是安排了一個位於平日的 3 天 2 夜頭城 stay,換個地方過生活和工作,嘗試轉換自己越來越焦躁的心情。 頭城市區 頭城市區不是說太大,火車站到我住宿的地方(比較靠山邊)走 15 分鐘,到烏石港也是走 15 分鐘,火車站附近的商圈認真走可能也是半小時內可逛完。 平

廣告投手/代理商的好幫手,Funnel.io 每日自動更新廣告數據,省時又省力

廣告投手/代理商的好幫手,Funnel.io 每日自動更新廣告數據,省時又省力

相信大部分的廣告投手或是代理商的夥伴們都有遇到過一個困擾,那就是日復一日地將廣告數據從廣告後台手動匯出,不論是整理成 Excel 報表或是放到 Google Sheet 上都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於是乎有了像 Supermetrics 這個可以將廣告後台的數據串接出來到 Google Sheet 或是 Looker Studio 的服務出現。它是我聽過台灣業界中最多人在使用的服務,價格雖不到最便宜,但穩定性足夠也是一大優勢了! 現在也越來越多老闆或主管願意付費幫助大家減輕這些手動的操作,但因為我自己現在屬於沒有老闆或主管的自雇者,所以精打細算還是必要,於是乎就在尋找有沒有類似 Supermetrics 的功能且對 Freelacner 或 SMB 更友善的服務。 網路上有找到一些諸如 Dataslayer, Windsor.ai, Porter Metrics 等方案,而我最後則是選了大家推薦很穩定,且我試用過後 Free tier 就很夠用的 Funnel.io(本文簡稱 Funnel)。 Funnel 怎麼收費? 這邊要先說,當你的連接器(

極簡控必備,MacOS 選單列整理工具 Ice

極簡控必備,MacOS 選單列整理工具 Ice

當你的 MacBook 安裝了許多軟體後,有些支援在選單出現的軟體就會開始霸佔著選單列位置,當然他們是為了讓你方便啟用而存在,但有些軟體沒有讓你有說不的權利,你又沒那麼常用到他,他們反而變成了礙眼的存在。而且有些軟體還會有自己的配色例如「LINE」會是一坨綠色長在選單列上,跟其他軟體的白色系會不搭。 這時候整理選單列的工具就派上用場了! 網路上之前最紅的工具是 Bartender,我之前也是 Bartender 的付費使用者,但自從他在2024 年 6 月被爆出原開發者在沒有任何事先說明的情況下把此套軟體賣給另外一間公司(消息來源),讓大家對 Bartender 投出了不信任票,畢竟選單列管理軟體會取得你的螢幕錄影和截圖權限,是非常有可能侵犯你隱私的軟體。 由於我已經回不去選單列亂亂的狀態了,當然就還是得找一個比較安全或是信得過的替代性軟體,於是找到了別人介紹的 Ice,他是一款免費的開源軟體。 我之所以認為 Ice 相對安全,在於他是開源軟體,而開源軟體的好處就是他的程式碼是公開的,所有功能都開放給大家檢視,這樣如果程式有一些漏洞或是安全性問題的話會很快地被使用者給抓出來並且

Voicenotes,用語音做思想輸出,與文字輸出截然不同的體驗。

Voicenotes,用語音做思想輸出,與文字輸出截然不同的體驗。

在使用 Voicenotes 之前,我是個不習慣使用語音記錄事情的人,因為我總覺得用語音記錄之後要回頭去找相關訊息會變得很麻煩,他不像文字一樣可以很方便的用搜尋即可檢索。但遇到 Voicenotes 之後,使用語音做記錄成了我的日常,一來是它辨識中文語音的效果非常好,語音轉文字之後基本上不用修太多字詞,二來是我在外面行走的時候想到什麼東西就可以隨口記錄進去(不用當低頭族打字),Voicenotes 變成了一個比較碎片化的靈感集散地。 Voicenotes 這個產品是由 Buy Me a Coffee(BMC) 的創辦人夫婦所開發的,BMC 已經出來了 6 年還有持續在迭代,所以我對於 Voicenotes 這款產品也蠻有信心的,在它剛推出 iOS App 後,我試用的當晚便腦波一弱買了他們的終身方案。大家可以參考他們的 FAQ,裡面有提到他們對這款產品未來的想像(roadmap)。 ChatGPT 的出世打開了大家進入 AI 的大門,這一年多來越來越多產品利用各種語言模型來讓自己變得更加方便。Voicenotes 也是如此,他們採用了 GPT-4、Cla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