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習慣造就成的資產累積,投資歷程心得分享

時間和習慣造就成的資產累積,投資歷程心得分享
由 DALLE.3 生成的封面照片。

我從 2016 年開始使用 MOZE 手機記帳軟體記錄自己每天的開支,2017 年開始用 Google Sheet 記錄自己每個月的總資產狀況,累積迄今已經邁入了第九年。記帳最有感的地方是在每個月檢視自己的資產幅度是增加還是減少,也讓自己知道在未來一個月該怎麼調整花錢的習慣。

而且因為有在記帳,在每一筆支出產生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這筆支出是我負擔的起的嗎?」「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因而在我的理財觀念中根深蒂固。

初入投資市場

我是個幸運的人,資產不用從負開始,爸媽並沒有讓我揹負學貸,也沒有要求我需要每個月寄錢回家,讓我可以自由運用自己的每一筆收入。國小的時候爸媽會跟早餐店老闆聊股票標的,讓我對於投資股票這件事沒那麼陌生,大學的時候有在投資理財的同學一起找我選修「期貨與選擇權」這門課程,讓我開始進入了投資的世界。

那時候的我有在打工,加上爸媽每個月給我的零用金我也省吃儉用,郵局裡面有幾萬元的儲蓄。在某一個打工的下午時段,因為當時沒有客人,我就在 Yahoo 奇摩股市閒晃,看了一些財經新聞後請我媽用他的證券戶幫我敲進我人生中第一隻自己選擇的標的「南亞科(2408)」。我忘了這隻股票最終是賺是賠(放到現在的話已經賺爆),也忘了自己有沒有把股票的錢還給我媽,但是從那時起就埋下了我開始投資的種子。

2014 年畢業之後,在成功嶺當了一年的替代役,放假就回彰化家裡住,基本上沒有什麼開銷,對於投資有了一點了解的我開始撥部分替代役的薪水去買「台灣 50 基金」,直到 2018 年認識了「綠角投資筆記」後,開始認知到的管理費和手續費對於報酬的重要性,於是就將我的基金部位全數轉成「0050 ETF」,在 2019 年、2020 年陸續看完《漫步華爾街》和《投資金律》之後便更篤定了自己堅持定期定額投入了市值型 ETF 的策略是對的。

時間造就的累積

在台灣和美國這兩個國家,股票市場的走向是長期向上的,下面兩張圖是 Google 股票搜尋出來的兩張不含息(股利)報酬,如果算入含息再投入的話報酬會更加可觀。

2024 年 2 月擷取的 0050 近五年走勢
2024 年 2 月擷取的 0050 近五年走勢

2024 年 2 月擷取的 VTI 近五年走勢
2024 年 2 月擷取的 VTI 近五年走勢

綠角財經筆記最近分享了《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Saving for Retirement》的讀後感也提到了投資和時間的重要性,其中書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一個人工作收入是每年60萬,從25歲這一年年初開始工作,到60歲這一年年底結束。每年投入 24 萬,年化報酬 6%,60 歲年底,累積達到3030萬的資產」,這個人的總投入 840 萬,資產翻了 2.6 倍。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太慢,投資就是想要賺大錢早點退休,但對我來說,能夠以相對低風險的方式累積財富就足夠了。

至於綠角比較強調市值型 ETF 和債券的資產配置,我個人則是偏向股癌(Podcast)的想法,在定期定額投入市值型 ETF 之餘,也還是可以主動投資買個股試試看,主動投資的績效真的不佳的話,再降低主動投資的比例就好(癌大名言:打不嬴就加入)。我總覺得還是要有一點主動參與市場,才會有在投資的氣氛。

我自己從 2018 開始才有在記錄股票的損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回顧了自己到 2023 年的績效如下表格

股票市場 記錄年份 投入年數 實際報酬率 全投入大盤報酬 通膨
台灣 2018 6 75% 56% 7.59%
美國 2020 3.5 22% 18% 17.7%

其實有點不確定自己算的假設全投入大盤的績效數字,不過實際報酬率比假設全投入大盤的報酬率還要高,看起來對心情比較好,姑且就這樣算吧!

有了這個人生經驗之後,我會覺得投資能夠越早開始越好,而且再怎麼風險趨避的人,也要把錢拿去定存,避免通膨把你原本的資產給吃掉,可以看到表格中台灣和美國的通膨率(台灣通膨計算網站美國通膨計算網站)都是高的,相信大家這幾年買便當也很有感覺得便當漲價許多。

投資一開始投入的金額多寡不是重點,我也是從每個月 2000 元開始扣款(現在回顧後會首選買市值型 ETF,台灣就是 0050 或 006208),養成了這個習慣之後,隨著收入的提升慢慢增加自己每月投入的金額,幾年之後回顧,就會很有感的小錢也能慢慢滾出大錢。

紀律的重要

要讓投資的時間長久,維持紀律十分重要。

在投資的期間會有很多煎熬的地方,要怎麼抵抗上漲就賣出、下跌也賣出的誘惑十分難。還記得 2020 年 Covid-19 開始流行的時候台灣加權指數在 2 個月的期間從 12000 點往下大跌到 8500 點左右,那時候每天都很煎熬,但還是維持每月扣款,相信台灣的企業體質。

定期定額買入市值型 ETF,是我維持投資的習慣和紀律的一個方法,而且這邊的投入就會當成儲蓄,目前是打算等到之後走投無路、退休或是台灣真的有意外的時候才會賣出。

其他累積資產的想法

資產的累積除了時間是絕對重要的因素之外,穩定的收入、花錢的習慣這兩點也都是很重要的。

收入穩定

有每月固定穩定的現金流,才有辦法維持每個月定期定額的扣款,也才能在市場不好的時候能夠持續的投入,在市場裡面取得配息和資本利得。

如果收入能夠增長的話當然更好。我認為收入要能夠持續增長,除了努力和實力之外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運氣,但運氣其實又會牽扯到努力和實力。

會這樣說的是當你在你的工作中有努力付出的話,必然會累積到屬於該領域的實力,而公事上認識的同事、外部窗口看到你的努力和實力後,便會推薦他們認為的好機會給你。這會變成一個正向的飛輪循環。

花錢習慣

花錢這件事牽扯到個人的價值觀,如果有另外一半的話也會牽扯到另外一半的價值觀。努力賺錢是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大家都想要將錢錢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我也不例外,我就很喜歡訂閱、買斷一些帶給我良好體驗的軟體或服務。

但花錢的時候還是需要想一下,不花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錢是基本原則,畢竟多消費了就會減少在投資上的投入,也會預支未來更多的現金流。

財富自由有分兩種,一來是真的錢賺的很多,一輩子不愁吃穿,這個我想少部分的人才有機會達到;另外則是對於自己生活現況的滿足,讓任何消費的選擇是處於自己負擔的起的範圍並且還有餘裕。

後者其實也不容易,重要的是要怎麼擺脫外在世俗的眼光,活出自己舒適的生活,這就是我現在也還在學習的部分了。

後記

寫在最後,我不是財經專家,對於報酬計算、通膨的理解如果有誤還請見諒,我只是單純的分享自己工作和投資 10 年來,對於資產累積的一些想法。

如果你對於投資或資產累積這條路上有什麼心得和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或來信與我討論,如果喜歡我的文章的話也歡迎分享或訂閱我的部落格,謝謝。

延伸閱讀

Read more

Swipe & Delete 照片整理 App 介紹,由眼緣來決定照片去留,解放你的儲存空間

Swipe & Delete 照片整理 App 介紹,由眼緣來決定照片去留,解放你的儲存空間

身為一個手機容量只有 64gb 的用戶,裝置的儲存空間彌足珍貴。我自己是有課金買 iCloud 儲存空間與家人共享,但因為家人不一定會有整理照片的習慣,所以變成自己還是要定期清理照片以免 iCloud 儲存空間爆炸,要再多付費升級。 刪除照片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步驟就是 1. 打開照片 App 後隨意滑到某一天 2. 開始往後一張照片一張照片打開來看該張照片是否有值得留下來的價值 但這會有一個問題,下一次想到要來整理照片的時候會忘了自己哪些照片有判斷過要不要刪掉,哪些不用,於是又要從差不多的地方重來一遍。 Swipe & Delete 這個照片整理軟體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Swipe & Delete 介紹 Swipe & Delete 是一款完全免費的軟體,僅有「極少數」的廣告在介面裡,所以使用的體驗上十分好。 它會將你的照片按照月份做分類,並且去記錄每個月份你有多少張照片和影片。進到整理照片的介面的時候,它可以左滑、右滑去選擇要「保留」照片或是「刪除」這張照片,左下方也有提示你說下一張照片是什麼,

【贊助開箱】Allite 系列質感、效能兼具的 3C 配件|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以及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

【贊助開箱】Allite 系列質感、效能兼具的 3C 配件|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以及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

本篇文章由 OneMore 萬摩科技贊助。 「Allite」是由台灣科技公司OneMore 萬摩科技所創立的3C品牌,從有線充電系列的 20W 至 140W 的快充頭以及液態矽膠快充線、磁吸收納編織線材,再到無線充電系列的 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WQ1 2+1 磁吸無線充電座等。Allite 全品項充電配件皆通過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BSMI 安全認證,並提供一年產品保固權益。 這次我體驗了「Allite 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Allite WA1 2IN1 Apple Watch AirPods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和「Allite 液態矽膠快充線」這四款商品,以下會分享自己使用這些商品的真實心得。 在進入開箱前先簡單的科普一下到底什麼是氮化鎵 氮化鎵是什麼?什麼是快充? 氮化鎵(

Not A Film Camera,一捲底片 24 張,讓拍照的步調放慢

Not A Film Camera,一捲底片 24 張,讓拍照的步調放慢

數位相機當道的時代,隨拍即得已經是大家所習慣的常態,「拍照 = 記錄」的本質不變,但太容易取得照片反而讓拍照少了那麼一點樂趣。 不過我也不太習慣用底片相機,主要是拍照的成本高,會讓我在快門按下去前有一點猶豫,反而會錯過了自己想要捕捉的瞬間。 而 Not A Film Camera 這款 iOS 的拍照 App 在數位相機和底片相機的模式間取得了一個良好的平衡。他有數位相機的方便性,也有底片相機的耐人尋味性。 仿底片相機的拍照體驗 Not A Film Camera 內建 10 種底片風格的相機膠卷,我自己很喜歡的是他將底片的特性融合在數位相機中,例如當我在 App 中選完了其中一捲底片,我只能拍攝 24 張,拍完這 24 張後就必須要到到 App 內的「暗房(Darkroom)」功能裡面「沖洗(Develop)」照片,將原本看起來模糊的照片洗出成套用完底片濾鏡的模樣。 這個過程對我來講是一個蠻獨特的體驗,

由 DALLE.3 生成的封面照片。

萬事問 Google?你也可以試試看 Perplexity

在現在這個取得資訊非常方便的時代,任何問題只要問 Google 都能夠得到解答,搜尋引擎就像一個開放且有良好分類的圖書館一樣,你只需要用「問」的方式去告訴 Google 這個圖書館管理員你想要找什麼內容,他就會推薦他認為符合你問題的相關資訊給你。 這也造就了「Why don’t you google it?」這句話的流行,好像問問題前沒有先 Google 過就像個伸手牌一樣。 ChatGPT 問世後曾有人認為能夠翻轉這個趨勢,Bing 搜尋引擎結合了 ChatGPT,採用聊天交互問答的方式搜尋曾經造成一陣風潮,讓 Google 也不得不推出 Bard 來迎戰,但 1 年多過去了,大家的使用習慣還是沒改變,傳統的搜尋模式依舊被認為是較有效率的方式,Google 依然穩坐搜尋引擎龍頭寶座。 Perplexity AI 搜尋引擎介紹 Perplexity.AI 在 2022 年下半年就創立了,由於我是在 2024